今天廣州市炫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在這里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關于在學校組織科普教育活動的意義有哪些?關于加強科普教育的意義和策略 (2000年6月) 科普教育是面向社會開展的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術成果的普及性教育,是立足提高國民科學素質的教育,涵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貫穿學歷教育、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
科普教育十分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素質教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歷史證明,任何科技的發現、發明、傳播和應用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科技只有與高素質的人才結合起來,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結合的根本途徑就是教育。
一度時期以來,活動在我國很多地方十分猖獗,釀成了不少人間悲劇。
現在,盡管“***”已沒有了市場,人們也逐漸認清了邪教的本質和危害,但是,“***”現象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沉重的、深刻的、永久的。
究其原因,除了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以及“***”的歪理邪說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和詭秘性之外,與前幾年科普教育的針對性、普及性、實效性不強有著很大的關系。
當前,不僅僅是教育系統,整個社會都應該十分重視科普教育,并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的整合育人優勢,逐步向社區教育、成人教育和終身教育延伸,普遍提高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民科學素質,增強人們對邪教歪理邪說的免疫力,促進全民族素質的整體提高。
一、加強科普教育的時代背景不久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表了2000年度《國際競爭力報告》,中國科技競爭力排名繼1999年大幅度下降12位后,在本年度報告中的排名又下滑到名列第28位,令國人十分震驚。
那么,我國科技競爭力的源頭----教育又怎樣呢?據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材料,1980年我國文盲占總人口的23.7%,1984年我國小學入學率為37%,1984年我國高校學生人數為139.6萬,大學入學率僅為1%,這個數字與同時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即使與印度相比,差距也不小,1984年印度高校學生人數為344.2萬,入學率為9%,我國教育的這種狀況實在堪憂。
近幾年來,我國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盡管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一是學習負擔過重,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二是偏重智育,青少年的素質不能全面發展,扼殺了青少年創造力的開發;三是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學生偏科應考,死記硬背,忽視科普知識的教育和能力的培養。
在這種教育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只能是見縫插針,始終擺不上應有的位置,從社會到學校到家庭,對科普教育重視和投入遠遠不夠。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技教育的普及面不廣,一些科技活動、科技比賽僅僅局限于部分參賽學生;二是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沒能形成合力,社會與學校、家庭的科普教育很難接軌;三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長)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綜合多方面的因素,當前的科普教育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更不能適應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
筆者認為,只有全社會進一步認識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全方位多層次地實施,才能真正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從而擔負起中華民族21世紀全面復興的偉大使命。
加強科普教育的重要意義小平同志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又說:“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前提和智力基礎,是培養高素質勞動力的根本途徑。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應該將科技素質教育貫穿始終,并作為核心工作來抓,其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1.有利于推進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就是振興經濟,實現現代化。
現代化呼喚新的科學技術生產力,現代化需要創造型的高科技人才。
從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看,科普教育不僅能豐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更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塑造青少年探求科學的意志品質。
早在“五四”時期,仁人志士就呼喚“德先生”、“賽先生”,就開始致力于科學救國。
八十年過去了,現今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究竟如何呢?毋庸諱言,“文革”不僅僅耽誤了一代青少年,而且還嚴重耽誤了我國科技發展列車的進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發展現狀令人擔憂。
面對電腦網絡世界,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面對21世紀的機遇和挑戰,面對世界各國的激烈競爭,我們不僅要加大教育投資,加快實施素質教育的步伐,更要重視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使科學的種子在青少年的腦海中生根發芽,為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2.有利于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
中華民族能否參與國際競爭并在競爭中取勝,同樣需要依靠科學技術,依靠大批高科技人才。
作為“母雞”的教育如果不能迅速高效地“生產”出高科技人才,那么“振興中華”必將是一句空話。
從青少年時期加強科普教育,為長大后攀登科技高峰夯實基礎,其意義十分深遠。
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關系著祖國的“生死存亡”,不能不引起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的思索和重視。
3.有利于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使命。
回顧三次技術革命的歷史,從蒸汽機、電力技術的廣泛應用,到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社會生產力的性質規模、發展速度發生了質的飛躍,從原子能時代、太空時代、信息時代跨入生命科學時代,整個社會都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嚴峻挑戰。
目前的知識更新周期也越來越短,幾乎每十年科學技術知識就要淘汰30%。
如果不加強科普教育,不注重培養學生科技前沿的新觀念、新方法和新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那么,當代青少年很有可能在未來世界中落伍于時代。
二、加強科普教育的實施策略科普教育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如果僅僅依靠學校單槍匹馬地實施,是遠遠不能實現預期目標的。
這涉及到人們的價值取向、認識導向和運作定向等多方面的社會問題。
因此,我們在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教育的優勢,努力拓寬科普教育的覆蓋面,不斷深化科普教育的長遠效益,形成齊抓共教的局面,營造整體育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1.以學校為主體,實施科學素質教育。
科普教育應該以學校為主渠道、主陣地,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養。
重點要在“三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抓好“三化”:一是在學科課程中全面滲透“整體優化”。
科普教育首先應立足課堂,體現在各科教學之中。
要在不斷提高教師素質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滲透科普教育。
一方面采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把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創造性思維列入課堂教學目標,從而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引導到學好文化知識方面,尤其在勞技課和自然學科中要加大科普教育的比重,諸如開設創造發明課、進行科技制作等均是較好的嘗試。
二是在活動課程中有機結合“重點深化”。
如果說,科普教育在學科課程中屬于“普及”層次的話,那么在活動課程中則屬于“提高”和“深化”的境界。
中小學可以通過主題班會、科技興趣小組、團隊活動、社會實踐、科普宣傳周及群體性比賽來促進全校學生積極參與科普教育活動,激發學生探求科學寶庫的熱情,同時,又可以發現和選拔科技新苗,進行個別輔導和點撥,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個性,并且反過來促進群體提高。
三是在環境課程中營造氛圍“潛移默化”。
學校應十分重視環境育人的功能,要讓每一寸墻壁“說話”,要讓每一棵樹木育人。
校園要從“凈化”、“綠化”、“美化”、“香化”向更高層次“知識化”發展,比如,校園花木應掛牌標上科學的類別名,櫥窗板報中應定期進行科普宣傳,墻壁上應書寫激勵性的求知標語,教室內可懸掛科學家頭像和名人名言,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建立科技雕塑,使整個校園洋溢出“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郁氣氛,逐漸培養青少年科學意識和科學的學習習慣。
2.以社會為延伸,強化科普教育保障。
社會的科普教育情況起著導向、激勵的作用。
從“科教興國”到“科教興市”,意味著科普教育也將逐步成為各級政府行為,并形成一定社會輿論導向。
筆者認為,當前應該著力加強“三個建設”:一是加強組織建設。
要建立健全各級科技類組織,強化科委的全局督導功能,增強科協和科輔協會的組織指導功能,提高少科站的主導育人能力,配齊配強人員,保證組織管理得力到位。
二是加強陣地建設。
從城市到鄉鎮要建設規范實用的科技長廊,要設計顯目、寓意深刻的“科教興市”雕塑,要將青少年宮辦成科技宮、知識宮,要定期利用電影電視播放科技專題節目,并加快文化宮和圖書館科技知識化的進程。
三是加強活動建設。
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團體的力量優勢,通過開展參與型活動、比賽活動、集會類活動、報告會、現場會來推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進程。
還要通過團隊活動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效載體,積極引導青少年學生提高素質。
要通過一些社區活動來推動成人的科普教育進程。
3.以家庭為補充,增強科普教育實效。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孩子的首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
因此,家長的科學素養及對科普教育之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接受科普教育的效果。
同時,家長接受科普教育也極為重要。
可以說,教育好一個學生,帶動起一個家庭,就能影響一個社區,促進整個社會。
筆者認為,家庭科普教育應從“三好”入手:一是辦好家長學校。
學校和社會應聯合開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科學素質,養成科學的教育方法。
二是辦好“家庭科技書角”。
家長應多購些科技書籍,豐富孩子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三是扮好“科技家長”的角色。
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如果向家長請教而“一問三不知”,不僅降低家長的威信,而且不利于孩子進步成長。
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家長更要擔負起孩子生理、心理衛生上的“導師”,這就要求家長要接受繼續教育,自覺“充電”,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科普教育是涉及到未來“國計民生”的大事,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家庭都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在共同目標的支配下,群策群力,協調配合,將科普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列入教育行政部門對學??荚u的要素之一,列入學校對教師教學的要求,進一步增強社會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使全社會的科教工作全面啟動、迅速發展。
廣州市炫境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2016 網站地圖 XML地圖 VR/動感影院/科普需求詞
服務中心:400-8383-009 【百度統計】 備案號:【粵ICP備16072048號】
公司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竹山村榕蔭路1號
友情鏈接:定制t恤 阿哩樂